從3年前一個小區自發的廢品幫困基金,到如今全鎮倡導的“變廢為寶、愛心循環”的公益事業,普陀區真如鎮正探索一條值得借鑒的“環保+慈善”之路。日前,真如鎮領導向首批150戶居民發放了“慈善愛心記錄卡”,號召全鎮居民把家中的廢品及多余物資捐給慈善超市。
第一個拿到“愛心記錄卡”的,是家住清三小區的居民汪女士。3年前,汪女士的丈夫突發大面積腦溢血,成了植物人。去年,丈夫去世。然而,從生病到去世,單醫藥費就花去3萬余元,后事該怎么辦,汪女士一籌莫展。
清三小區3年前建立了一個幫困基金,基金內都是居民們賣廢品所得的錢款,主要用于應對居民家庭因突發事件而造成的經濟困難?闯鐾襞康碾y處,居委會決定動用幫困基金,幫汪女士料理了丈夫的后事。
一只廢塑料瓶只能賣得一毛錢,一公斤報紙也只能賣得1元多,然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看到自己的小小捐助竟幫上了大忙,參與廢品捐贈的居民越來越多。據這項活動的發起人,清三小區黨支部書記李伯君介紹,清三小區開展活動3年來,居民參加人數4700多人次,共積累幫困基金44000余元,資助家庭80余家。為了給基金多增加點錢,小區的干部外出開會,也總記得帶個袋子,把會場里別人喝完的飲料瓶、廢舊紙張席卷一空。有句清三小區的干部常掛在嘴邊的話:揀廢品不丟人,見老百姓有困難幫不上忙才丟人。
汪女士感激之余,決心回報大家。從此,她不但自家保存廢舊物資,出門還多了個心眼———揀廢品。受助者的感恩之情,促進了小區的和諧氛圍。居委干部們發現,自活動開展以來,小區鄰里糾紛明顯減少。如今的清三小區,還做到了“三無”,即居民家中無雜物堆放、垃圾桶無可回收廢品、小區內無收廢品人員出入。這恰是廢品幫困基金建立后的意外之喜。
現在,真如鎮已有越來越多的居民小區加入到這項活動中來。鎮政府為了使這項居民自助、互助,又融環保、節約型發展于一體的幫困活動能更有序地發展,決定利用慈善超市的平臺,將每月一次“變廢為寶捐贈日”與慈善超市舉辦的“義賣月月行、慈愛潤民心”活動同日進行。居民捐贈的廢品,從過去的傳統老幾樣,擴大到閑置在家中的玩具、書籍和可再利用的日常用品。鎮內落實了有資質的專業廢品收購公司,統一到各居民區捐贈點上門收購。居民每次捐贈的物品和賣出后所得的款項,都一一記錄在日前發放的“愛心記錄卡”上。捐贈款原則上仍然優先用于本小區的扶困家庭和個人,捐贈者也可以在“捐贈意向”中填寫自己的意愿。
真如鎮黨委書記王智華說,居民把家中的廢品捐出建立幫困基金,不但幫助了困難群眾,也將環保理念滲透到每家每戶,對創建和諧、平安、環保小區,起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今年,全鎮36個小區中已有一半推廣此項活動。明年,還將會在全鎮范圍內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