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動態】國務院: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游供水產生影響 |
(時間:2011/5/20 15:54:17) |
三峽工程到底會不會引發生態災難,一直存在眾多爭議。雖然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報告認為,三峽不會成為“第二個三門峽”,川渝大旱與暴雨和三峽工程沒有必然聯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峽水庫蓄水觸發,但民間質疑的聲音從未消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后續工作規劃》。 會議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十七年艱苦努力,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建設任務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這些問題有的在論證設計中已經預見但需要在運行后加以解決,有的在工程建設期已經認識到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難以有效解決,有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會議強調,開展三峽后續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國家扶持、多元投入,區分緩急、分步實施的原則,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達到湖北省、重慶市同期平均水平,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庫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交通、水利及城鎮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區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立。 會議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加強領導和協調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組織實施。 三峽后期六大規劃 1、讓移民富起來 要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移民安穩致富。大力促進就業。對進城鎮安置移民和生態屏障區農村相關轉移人口,補助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個人繳費。 2、加強生態保護 要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將水庫水域、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重要支流作為整體,綜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削減庫區入庫污染負荷等措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3、防治地質災害 要強化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建立完善監測預警系統和應急機制。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村人口實施避險搬遷,對遷建城鎮、人口密集區和影響重大的地質災害體實施工程治理。嚴格控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城、集鎮建成區規模。 4、妥善處理蓄水 要妥善處理三峽工程蓄水后對長江中下游帶來的不利影響。實施工程整治,穩定河勢,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設施功能。實施生態修復,改善生物棲息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觀測研究,優化水庫調度。 5、優化電站管理 要提高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構建綜合的監測體系、信息服務平臺和會商決策系統,形成系統的工程運行管理長效機制。 6、加強戰略保障 要以洪水資源化、水庫優化調度、供水效益拓展為主攻方向,拓展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和水資源配置等綜合效益,提高在國家水安全和電網運行安全等方面的戰略保障能力。 新聞鏈接 重慶副市長曾在“兩會”上痛陳三峽生態問題 三峽電應讓利補償生態治理 在2010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副市長、市委移民工委書記譚棲偉痛陳三峽生態問題的嚴重性。譚棲偉披露,作為全國地質災害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重慶庫區隱患點達10792處。蓄水175米高后,已發生地質災害(險情)252處(其中新發生172處),有2500余處監測預警點可能復活。同時,庫區山高坡陡,石漠化現象相當突出,水土流失面積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質耕地需要改造。移民問題方面,重慶有21.9%的城鎮移民吃低保,就業困難。 譚棲偉建議,國務院應盡快建立三峽后期發展的長效補償機制,例如,在電價上提高一兩分,作為補償。此外,由國家轉移支付,用于生態治理。 而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認為,三峽大壩、葛洲壩等長江水利工程水利建設雖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幫助人類抵御洪水等災害,但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負面生態效應。如葛洲壩阻斷了中華鱘上溯產卵通道,它剛建成時,成群的中華鱘躍起,在壩體上撞得頭破血流,此后數量便開始急降;三峽工程使600公里河段變成水庫,從而不適宜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棲息。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