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禾點點推出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道——《大浪淘沙看榜單》,尋訪當年的親歷者,探尋嘉興經濟的前行力量。
 穿越歷史風云,回望改革沉浮 今天尋訪的是 當年榜單中被表彰的一家先進集體 ——海寧除塵設備廠
■ 尋訪的榜單一出,就收到了不少網友發來的信息 ▽ 網友 曉風拂面:我知道海寧除塵設備廠,當時我們村里好多人在這家廠里上班,他們做的除塵設備全國都很有名氣。

根據網友提供的線索,尋訪者來到了位于海寧市的潔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企業的前身就是海寧除塵設備廠。40年間,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尋訪。 敲開董事長錢怡松的門,他正在研究新合作的除塵設備項目。 親歷者憶 ● 艱難起步 自力更生 錢怡松回憶說,海寧除塵設備廠成立那年,正是改革開放元年:1978年。當時,他才20歲,是廠里的一名鈑金工。就在300平米的小車間里,10個人做起了第一代除塵設備。


由于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只對國有企業包原料包銷售,鄉鎮企業都要靠自己。為了出效益,10個人既搞生產、又跑采購和供銷,天天起早摸黑,還不遠千里去拿鋼材指標,謀求原材料。


錢怡松說,當時去成都、重慶跑業務,坐車要坐三天三夜,不能坐臥鋪,只能坐硬座,座位有時候沒有,就趴在那個凳底下就睡覺。 ● 大刀闊斧 闖出新路 大家的努力沒有白費,企業開始蒸蒸日上。

到了1984年,企業的銷售已經達到186萬元,利潤則達到40多萬元,這一成績在當時鄉鎮企業中寥寥無幾。但是隨后幾年,由于人員調動,更因為創新不夠,企業開始走下坡路,甚至一度資不抵債。

錢怡松說,產品開發不到位,產品投用之后,用不好,客戶不認可,你再去維修的話,費用很大。當時也碰到了國家經濟方面的一些調整,一些大的項目停掉了,我們的設備發過去,他不用,那這個錢不是收不回來了,所以導致企業各方面的困難。

這期間,錢怡松也一度離開了企業。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當地政府決定要救活海寧除塵廠,他們調整了廠里的領導班子,錢怡松也再次回到了企業,并踏上了廠長的崗位。而這時,錢怡松決定,改革要拿落后的產品和技術開刀。

錢怡松說,他特別有感受的是靜電除塵器,當時水泥廠用的時候都要短路,用不了,主要電源有問題。我們就把部件調整好,把主要的控制設備,電源從外面采購進來,從金華,從福建,把原來自己生產的這套設備淘汰,干脆不生產了。

隨著技術創新的一步步深入,一些大訂單也接踵而來。在錢怡松的帶領下,第一年,企業就基本扭虧為盈,銷售收入達260多萬元,第二年則達到了1000萬元,接下來幾年,2000多萬,3000多萬,5000萬…銷售額一年年翻倍增長。 ● 行業翹楚 愿景百年 1997年,企業改制,更名為海寧潔華集團有限公司。從鄉鎮企業變為私營企業,錢怡松成了真正的掌門人,這時他對企業的管理制度也進行了改革,企業的經營狀況一年勝過一年。

到了2008年,企業又通過股改,變成了潔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企業的產品已經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3億元,成為國內環保行業中的領頭羊。面對風起云涌、處處是挑戰又處處是機遇的大時代,錢怡松說,他還想將企業繼續辦下去。

錢怡松認為,辦企業要不斷地創新,要找出自己存在的短板,來補充不斷地完善,一個管理創新,一個技術創新,這兩個要相互結合、要堅守。能夠做百年企業,是我最大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