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論文】勿讓“世界加工廠”變成“世界垃圾場” |
(時間:2010/9/16 14:23:10) |
“世界工廠”的稱號屬于19世紀的英國、 20世紀初期的美國和后期的日本,現在,這項“桂冠”又正在轉給中國。目前,世界上出售的照相機有50%以上在中國生產, 30%以上的空調和電視機、 25%以上的洗衣機和約 20% 的電冰箱也在中國生 產……中國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世界制造業正一步步向中國轉移。 前幾年,大家都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而感到驕傲。現在看來,“世界工廠”,而就是用處慴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污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我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卻不是一個強國。因為設備是人家的,設計是人家的,好多核心技術是人家的,我們就是加工一下,所以用“世界加工廠”來形容可能比較準確。如我們生產一億條褲子換一架波音飛機,這值得高興嗎?當然不,這中間區別大了。首先是沒有科技含量,其次是沒有形成高產業結構,再其次是沒有創新出拳頭品牌。我們雖是制造業大國,但在國際制造業的畜牧業鏈上,中國企業大部分都處于中低水平。君不見,世界 500 強企業排名,幾乎沒有一家中國制造企業。中低水平的制造業,必然以高能耗、高污染為增長代價,尤其是印染業,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生產一億條褲子的環境損失要比制造一架波音飛機多得多。如此算來,我們廉價出口的不光是褲子,還有資源和環境。 勿庸諱言,為我們創造了巨額GDB的制造業,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反思一下我們耗費了多少能源呢?我國的高利稅企業,排在前面的全是鋼鐵、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中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勞動效率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更讓人們憂慮的是那脆弱的生態環境:華北地區、西北地區的地下水位越來越低了,缺水的城市越來越多;伴隨著我們的城市化達到35%的時候,我們又發現,我們的耕地已經很有限了,國土資源部預測,到2010年,中國的耕地將再減少上億畝;瘋狂的小煤窯開采,無辜犧牲了多少年輕礦工的生命,有多少個美滿的家庭被瓦斯……。有一些指標或許更可以說明問題:世界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 ESI )顯示,在全球144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第133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正式對外發布的評估);流經城市的河流百分之九十的河段都受到嚴重的污染,全國百分之七十五的湖泊出現了富營養化問題;酸雨的影響面積已占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2004年,全國主要城市中有60%未能達到二級空氣質量標準;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有六個在中國…… 長期以來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經濟增長,使資源環境付出巨大代價,資源緊缺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大量出口廉價工業品的直接后果,也使得中國進口資源和能源大幅增加,對國外資源和能源的嚴重依賴,使一些資源出口國在價格上要挾我們,鐵礦石就是其中一例。大進大出,中國在成為世界加工廠的同時,消耗了許多能源、排放了許多污染,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在一定時期、一定的發展階段,這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到了今天,如果我們還沉迷于這種做人嫁衣的發展模式,沾沾自喜,那我們將要付出發展代價。因為,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和制度,產品出廠后,雖然可使中國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卻也快速地惡化了生存環境。我們當代人的發展決不能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滿目新人瘡痍的“世界垃圾場”。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