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率領的執法檢查組赴安徽,對水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組認為,要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加快管網配套建設,加強水質監測,切實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著力解決工業、生活、農業等領域的污染問題。
漁民在湖面上打撈漂浮的死魚。
一組數據引人關注:2005年到2014年,安徽省一類至三類水質斷面比例從43.6%上升到67.9%,劣五類水質斷面比例從23.5%下降到9.8%,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特別是淮河流域水質從嚴重污染轉變為輕度污染,水環境質量有了大幅改觀。 安徽的治水成績是怎樣取得的,還面臨哪些問題?5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一到達安徽合肥,便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保障飲用水從源頭到龍頭的安全 抓好城鄉飲用水源地污染的防治,保護好人民群眾“水杯子”安全,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作為合肥市的兩大飲用水源地,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的周邊正在開展全面整治和保護。“這項工程計劃投入70億元,目前共計搬遷了7萬人,整治土地1.8萬畝,水庫周邊基本停止了可能造成污染的經濟社會活動。”合肥市相關負責人說。 據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陳樹隆介紹,安徽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綜合整治,2013年以來,共取締一、二級保護區內排污口6個,與供水設施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21個。 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飲用水源地遭到污染,備用水源確保供水就成為最急迫要解決的問題。檢查組了解到,安徽編制了全省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規劃,16個地級市中10個建有備用水源,62個縣(市)中31個建有備用水源,并且將于2018年實現所有城市全部建成備用水源。 加強飲用水水質監測,是保障群眾飲用水安全的又一重要舉措。在淮河流域蚌埠閘水質自動監測站,檢查組實地察看了儀器運轉情況。這座總投資200萬元的自動監測站能對高錳酸鹽指數、氨氮、pH、濁度等7個指標進行24小時連續監測,還能同時監測18種揮發性有機物,并將數據直接傳送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數據顯示,2014年,安徽省飲用水源達標率為96.5%。“雖然達標比例較高,但即便是幾個百分點不達標,也仍然關系到數百萬群眾的飲水水源安全。有的水源地上游或周邊還存在著不少工業項目,這都可能危及水源地安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說。 檢查組成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黃小晶還指出,在飲用水輸送過程中,管網滲漏造成的浪費和二次污染也不容忽視,必須下大力氣保障飲用水從源頭到龍頭的安全。 整治工業、生活、農業等污染問題 執法檢查的目的是推動法律得以更好地貫徹實施,檢查組一行把水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環節作為檢查重點。 工業污水如何處理?在位于淮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國藥集團國瑞藥業公司,檢查組看到,廠區每天產生的各類污水227立方米全部送到廠區污水處理站,分類處理后回收利用。生產廢水經處理達標后,一部分直接作為綠化用水、道路清潔和廁所、動物房沖洗糞便用;另一部分經深度處理后,用于鍋爐補給水、循環冷卻水等。 “我們的環保投入達1800多萬元,但是物超所值,不僅避免了因違規排放導致的各種處罰,還在廢水回收利用中節省了開支。”國藥集團國瑞藥業公司負責人說。 對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最主要的問題是管網配套。據了解,安徽去年新建和改造了2200多公里的管網,使城鎮生活污水基本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達到95%以上,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檢查組實地了解了位于巢湖北岸的黃麓鎮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情況。根據規劃,通過合理的管網建設,這座小型污水處理廠將收納鎮區主要污水,日均處理量達1.4萬立方米,這將有利于減少周邊地區對巢湖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巢湖水環境。 檢查組成員、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王慶喜說,從全國情況看,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污染的影響問題突出。據統計,2013年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已經占總排放量的47.8%,是第一大排放源。 然而,在現代牧業(蚌埠)公司,檢查組看到,公司通過沼氣發電系統,綜合利用沼液沼渣,實現了糞污的綜合有效利用,年發電2956.5萬千瓦時。據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衛國介紹,像現代牧業(蚌埠)公司這樣,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全省共有872家,累計減排化學需氧量4.3萬噸、氨氮0.4萬噸。 檢查組還對一些部門反映的水污染防治管理體制不順、政府環境目標責任制難以落實、環境監管執法能力薄弱、水污染防治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措施。 探索水環境補償試點新機制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水污染防治法修改列入立法規劃,社會高度關注。安徽省在貫徹落實這部法律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啟示和制度創新呢? 檢查組獲悉,安徽開展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工作以來,新安江水質保持優良并逐步改善,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這也是我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 “我們將新安江治理的成功經驗用于省內跨市界水環境生態補償中,由省政府和六安、合肥市政府按照3∶1∶1的比例共同出資2億元,省財政資金全部撥付給上游六安市。如果跨界考核斷面水質達標,合肥市資金也全部撥付給六安市,反之,六安市資金全部撥付給合肥市。”陳樹隆說,實施生態補償,可以有效發揮資金調節作用,推進大別山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保持水質穩定并有所改善。 合肥市全面實行的“河長制”也引起檢查組關注。合肥將18條重點河流治理責任落實到流域縣、區,由縣、區主要負責人擔任河流轄區范圍內的“河長”,對河道日常管理、水環境持續改善和跨界斷面水質達標承擔領導責任,并實行月通報、季調度、年考核。 檢查組還認為,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水污染防治條例、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等,為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為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積累了經驗。 陳昌智指出,安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我國其他地區一樣,水環境總體形勢依然嚴峻,有的流域污染排放總量超出了水環境承載力,有的流經城鎮的河流溝渠污染嚴重,有的地區飲用水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還有局部地區水源短缺、水質不達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安徽省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階段,水將是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應進一步增強貫徹實施水污染防治法的主動性、自覺性,不斷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