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監測數據真實是環保的生命線 |
(時間:2015-8-14 10:22:46) |
國務院辦公廳12日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環保部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建立健全對不同類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制度,制定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處理辦法等規定,官員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將嚴處。 環境保護靠數據說話,監測數據是環保的生命。一者它是生態環境動態變化評價的依據,大氣、水、土壤等環境是否被破壞,破壞到何種程度,以此為尺度;二者它是微觀層面環境執法的依據,企業有沒有超標排放,它就是證據,依據它作出是否處罰以及如何處罰的決定;三者它是政府及官員生態文明建設的賬本,有沒有逾越生態紅線,有沒有形成環境負資產,這個賬使得政績考核、官員問責及任免等,變得直觀而富操作性。四者它是未來環境稅征收的依據,具體到一個企業,執行什么稅率、按多少量征收,都由監測數據說了算。 監測數據貫穿于生態環境管理、執法的全過程,這首先意味著生態環境監測,需要建立功能齊全、覆蓋全面以及信息一體的網絡,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總體而言,我國的環保監測起步較晚,起點比較低,監測指標體系還不健全,監測科學化、信息化水平還比較落后,如PM2.5納入監測開始于2012年,至少一些基層縣市還存在空白。 監測數據真實是環保的生命線。監測數據作為生態環境好與壞、違法與否、成本高與低的評價依據,決定著多方的切身利益,官員的政績、責任與仕途,企業的成本與處罰等等。利益掣肘一直都是制約環保的重要因素,損害環境獲利成為導致生態環境保護失軟最大的障礙。近些年,監測數據造假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是一些企業運用技術手段,讓在線實時監測上傳達標排放數據,規避監管,達到違法排放的目的;在環保考核領域,一些地方官員為達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環保指標達標,指使篡改監測、統計指標,規避環保責任。 環境管理與環保執法獨立,監測獨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與基礎。方案提出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可以有效防止地方權力對監測的干擾,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并提高監測的公信力。當然,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還應設立責任紅線,配套的立法與立規要加快跟進。一者加強監測機構及從業人員的監督,惡意造假、舞弊牟利的追究刑責;二者要建立象禁官員干擾司法一樣的干擾環境監測的問責機制。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