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北方大范圍霧霾天氣預計持續一周 |
(時間:2015-11-11 8:46:31) |
11月10日,北方供暖季剛進入第一周,部分遭遇嚴重霧霾污染的城市PM2.5一度攀升達每立方米1000微克。9日夜間起,華北中南部、黃淮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區也出現霾天氣。記者從中央氣象臺獲悉,這次北方的霾“來者不善”,將會持續一周時間。至此,北方每年冬天的“抗霾季”終于又一次不能幸免地到來。 11月10日一早,北京也已被霾和霧覆蓋。中央氣象臺11月10日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和霾黃色預警。北京市氣象局專家分析,此次霧、霾天氣過程的主要成因是,無明顯冷空氣活動、低層風力小、濕度大。 具體來說,近期無明顯冷空氣影響華北地區,使低層風力小,大氣流動性差,且有利于低層逆溫的維持;同時暖濕空氣勢力相對較強,偏南風水汽輸送使低層濕度持續較大,對霧的形成較為有利。在這樣的氣象條件下,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得不到有效的擴散,而在低層堆積,導致霧霾天氣持續。 在靜穩天氣條件下,11月10日開始,華北、東北溫度、濕度雙雙偏高,不利于擴散,污染物不斷聚積,濃度將逐漸上升,峰值可能出現在12日、13日。此后,霧霾將接連經受三次冷空氣考驗,但直到17日才會被驅散。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我國中東大部地區以陰、雨、霧、霾天氣為主!睂<冶硎,霧、霾持續期間雖然有幾次冷空氣過程,但都不足以有驅散霾的強大勢力。 人們盼望的三股冷空氣何時到來?“第一股會出現在11月13日,一個高空槽影響華北地區。但由于這股冷空氣‘不接地氣’,對低空影響不大,對霧霾發展僅能略微起到抑制作用。此后天氣又會轉為小風、高濕、高溫。第二股冷空氣于15日到來,但位置偏東,勢力也不強,可以減弱華北北部霧霾影響!睆垵f。一直到11月17日,較強冷空氣過境,華北整體轉變為北風,霾才會逐漸消散。 此次天氣過程有大霧與霾并存的特點。專家表示,由于靜穩天氣常常覆蓋很大范圍,因此霾天氣通常也會統治一整片地區。而在此次天氣過程中,華北、東北地區以霾和輕霧為主,河套地區卻主要受夜間到凌晨的大霧影響。究其原因,在于兩地的濕度條件不同。 張濤分析:“大霧中的能見度不足1000米,它的產生需要足夠的濕度條件。”在華北和東北,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而空氣濕度不是很高,在這種條件下,容易形成霾和輕霧。 氣象專家提醒,此次霧、霾天氣造成能見度下降,對交通產生較大影響,應該注意防范。此外,霧、霾天氣下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多發,加之濕度較大,天氣陰冷,容易引發感冒,公眾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注意防寒保暖,預防生病。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