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投入了巨大資本,推動了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轉型。2017年是《大氣十條》實施的第五年,也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考核之年。大氣污染防治這場持久戰打得如何,每個人心里或許有一個清晰的答案。不言自明,隨著頂層設計的日漸完善,以及國家對大氣治理的精準切入,空氣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大氣污染問題嚴重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我國大氣污染問題多存在于人為因素,尤其是工業、重工業、污染企業不依照法律法規進行廢氣、廢物處理造成的污染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這場大氣污染攻堅戰日益險峻。 “史上最嚴”大氣治理 拉動環保行業新拐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際上,2017年伊始,環保部在年初的環保工作規劃中,明確提出堅決治理大氣等污染。 打贏大氣污染攻堅戰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工程。攻堅戰,準確的監測數據至關重要。為此,《“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中國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評估報告2017》、《大氣PM2.5網格化監測點位布設技術指南(試行)》等四項技術指南以及《大氣VOCs在線監測指南》等相關政策法規依次出臺,對切實提高監測數據質量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7年,“史上最嚴”大氣治理開啟,拉動環保行業走向新的拐點,今年1-8月,隨著大氣質量專項督查、環保督察持續深入,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2.3%。 采購大單接踵而至 環境監測中心斥資增添“利器” “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對環境監測行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同時,環保部門也加大了對監測儀器儀表的采購力度,為行業帶來了拉動力量。空氣監測“利器”加持,將有望為監測大氣污染出力。 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改善大氣環境污染是各省市積極應對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采購儀器設備,提升檢測能力,將有效改善地區環境質量。據不完全統計,僅第四季度以來,環境監測大單頻頻曝出。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省級事權監測能力建設項目6189萬采購環境監測儀器;北京環境監測中心2040萬采購30套監測儀器;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擬1421萬元采購18類設備;福建環境監測站擬1585萬元采購58套大氣監測設備;環境監測總站8564萬大單強勢來襲。

無獨有偶,近期,哈爾濱市環境保護局就大氣超級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連續發布招標及中標公告。公告顯示,此次用于大氣超級站環境監測項目的專用儀器預算總資金達4190萬元,近日,黑龍江歐諾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中標其中一個大氣超級站環境監測專用儀器設備采購項目,中標總金額為1804.32萬元。具體如上圖: 環境監測行業是個高成長性,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增量空間大,技術壁壘偏高,同時遍及環保產業各個環節的細分行業。大氣治理領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監測“神器”的有序加盟,也給了大氣污染攻堅戰提供了最強“利器”,從而科學、高效地助力大氣監測工作。像對待眼睛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尊重生命一般尊重自然,期待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自然環境可恢復藍天碧水的原始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