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監察“硬執法”筑強生態“軟實力” |
(時間:2018-3-28 9:02:31) |
記者從3月21日省環境保護廳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7年,全省環境監察系統嚴肅懲處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妥善處理處置環保投訴、突發環境事件,如期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環境監察執法取得成效。 環境監察作為是一種具體的、直接的、“微觀”的環境保護執法行為,是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實施統一監督、強化執法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說,環境監察執法的軟與硬,直接關乎著生態的好與壞。環境監察執法軟,勢必會讓一些不法企業和個人,對破壞環境肆無忌憚;反之,必然讓不法企業和個人,收斂破壞環境的行為。 去年,云南省共檢查污染源雙隨機監管重點排污單位5504家次,共對2073家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實施了環境行政處罰,共處罰款1.43億元,全省共征收排污費3.83億元,為歷年之最,行政處罰案件數、處罰金額和典型案件數較2016年同比增長62.1%、98.8%、177.4%……這些絕非是簡單的數字展示,更深刻彰顯著治理環境的決心和勇氣。 也正是因為有著強有力的環境監察執法,才確保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環保部門的數據顯示,2017年云南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8.2%,居全國第一;主要河流國控省控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為82.6%,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指標。在各省份綠色發展指數排名中,云南省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國第二。 強而有力的環境監察執法,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比如,2017年云南省“12369”環保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群眾舉報4333件。每一個環保舉報件的背后,都寄托著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殷切期盼,也正是無數雙眼睛盯著環境治理問題,承擔著環保監察員的職責,才構建起起了強大的“環境保護隊伍”,才讓環保執法部門有了充足的執法底氣和信心。 綠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算好九大湖泊保護治理的“生態賬”,就是在壯大生態“軟實力”上著力,更是在謀云南的“發展賬”。以普洱市為例,留住綠水青山的同時,釋放生態優勢做大“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普洱茶最大基地,全國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的“中國咖啡之都”等等。可以說,綠色發展要的就是這個“范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云南時,就提出“一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努力使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呵護住天藍、地綠、水清,綠色彩云之南最亮麗的底色,就需要持續深入貫徹落實“生態立省、環境優先”戰略,不斷織就生態環保安全網,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創建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