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湖北出硬招整治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 |
(時間:2020-7-24 10:37:46) |
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湖北如何整改,效果怎么樣? 7月23日,在上半年全省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宜昌、襄陽、荊州、荊門等5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詳細介紹了各地整改舉措。 武漢南湖水質從劣Ⅴ類變為Ⅴ類 武漢南湖水環境治理是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的重點問題,也是事關武漢人民幸福指數的重大民生問題。 2018年,武漢市成立以市長任指揮長的攻堅指揮部,統籌推進整治工作。 武漢市副市長劉子清介紹,指揮部在南湖流域排查出了212個污水排口,193處管網混接、錯接點,找出了污染癥結所在。隨后該市投資5.5億元,對南湖全面清淤;投資4.3億元,完成了龍王嘴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江工程,較大地削減了入湖污染量;投資10億元,對南湖流域19所高校和242個小區、企事業單位進行了雨污分流及海綿化改造。 截至目前,高校雨污分流已完成,其他地塊雨污分流基本完成。193處管網混接、錯接點改造全面完成,繡球山污水泵站和南湖初雨廠建設工程、龍王嘴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正在加緊建設。此外,武漢市通過科學調蓄湖水,打通了湯遜湖、野芷湖、南湖,形成了良性的水生態循環系統。 “經過2年的努力,南湖水質從以往的劣Ⅴ類變為Ⅴ類,治理成效初步顯現。”劉子清表示,下一步,將加大整治力度,確保今年實現南湖“污水無直排、水體無異味、市民能親水、水質持續向好”。 荊州市城區水污染問題也是整改重點。荊州市副市長黃鎮介紹,該市對每個問題形成了詳細的整改方案,制定了責任清單,對生態環境實行項目優先計劃、資金優先保障、工程優先建設。啟動實施投資51.5億元的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進行全環節系統治理。 目前工作進展順利,已排查了1萬余處混錯接問題,全面啟動20條主次干道140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新建關鍵部位管網350公里,正在建設3座污水處理廠,預計明年底之前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能力提高70%,中心城區7個主要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黃鎮表示,為壓實生態紅線,去年以來,全市生態環保領域追責問責215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11人,組織處理104人次。 荊門淘汰落后磷化產能89萬噸 襄陽的大氣環境質量、荊門的磷化工污染,是兩地的短板和痛點。 “襄陽采取了4項措施,動真格整治大氣環境。”襄陽市副市長張叢玉介紹,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系列攻堅方案,重點對工業污染、機動車污染、揚塵污染、城市面源污染進行治理。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5家重點行業企業特別排放限值改造,推動244家企業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督促212家企業完成無組織排放整治。對市區道路實行貨車禁限行,在省內率先提出工地揚塵管控“八個百分之百”要求,中心城區全面完成散煤、餐飲油煙直排、露天燒烤、露天噴涂“四個清零”。實行24小時巡查督辦,3次約談問題突出單位,每月對各縣(市、區)空氣質量進行考核通報。 今年上半年,襄陽市空氣質量取得明顯改善,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累計濃度同比分別下降32.0%、26.8%,優良天數增加36天,均為五年來最好。上半年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第七名。 荊門市加快推進磷化產業轉型升級。該市副市長胡小國介紹,對全市14個磷石膏庫擬定“一庫一策”整改方案,完成了磷石膏庫削層降坡、覆土復綠等整治工作。對76家“三磷”企業進行整改,重點建設4個化工園區,淘汰落后磷化產能89萬噸,完成了13家磷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和4家鈣鎂磷肥企業整合,產能由50萬噸壓減到15萬噸。 宜昌市全面推進長江岸線碼頭整治,取得顯著成績。該市副市長劉豐雷介紹,宜昌共取締非法碼頭216個,碼頭數量減少三分之二,恢復岸線39公里,復綠1213畝。 環保督察整改突出“三個聚焦” 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和疫后重振的新變化、新形勢和新要求,我省該如何推進環保督察整改,服務“六穩”“六保”,當好“店小二”? “首先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表示,通過整改進一步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細落實“大氣、水、土”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的調整優化,拉動綠色新基建,以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聚焦解決生態環保突出問題,推動環境幸福指數提升。從移交的近4000件投訴信訪件看,大多數是人民群眾關于生態環保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我省將以辦理督察投訴信訪件為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房前屋后”生態環境問題。 聚焦提升環境要素支撐,推動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呂文艷表示,既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又要發揚“店小二”精神,服務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工作,促進落實環評審批和環境監管執法兩個正面清單,以雙優的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增強湖北的吸引力與競爭力,為湖北疫后重振作貢獻。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