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張興贏委員:建立大氣環境分級管理體系 |
(時間:2021-3-9 9:41:51) |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增長“雙贏”?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建議: 要科學優化大氣環境資源配置,建立大氣環境分級管理體系,促進大氣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動態平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實現生態環保與經濟增長“雙贏”?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關心的問題。 由此,他呼吁,進入新發展階段,要科學優化大氣環境資源配置,建立大氣環境分級管理體系,促進大氣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動態平衡。 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 尋求和培育經濟新增長點,推動生態環保與經濟增長實現協調發展,是我國“十四五”時期面臨的一項重要命題。 天氣變化所引起的大氣污染物清除能力,被定義為大氣環境資源。結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要求,張興贏指出,“十四五”時期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觸及的矛盾和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寬,對生態環境改善的要求更高,更要延伸深度、拓展廣度,同時加強創新和探索新思路、新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策略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轉為空氣質量控制,大氣污染治理的價值取向也從單一的污染治理轉向了生態公平。 基于這一策略性的轉變,張興贏提出,要更加重視大氣環境資源,將大氣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平衡作為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切入點。 張興贏表示:“從大氣環境資源角度看,早年的總量控制策略傷害了生態公平,在大氣環境資源匱乏的地區,即使排放總量還沒有超標,大氣污染已經很嚴重;然而,現在以空氣質量標準為核心的策略——即無論大氣環境資源的多寡,必須使空氣質量達標——雖然保障了生態公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公平。” 建立大氣環境分級管理體系 一個基本事實是,我國大氣環境資源的區域差異很大,即使在相同空氣質量標準下,不同區域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差甚遠。 張興贏舉例,當按照同樣的空氣質量標準要求,成都的排放量只有上海的六分之一;而在同一省份內,沿海地區的排放量或為內陸地區的數倍。 中國大氣環境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指出,在我國300多個地級市中,大氣環境資源的利用情況可以大致分為四類: 一是基礎排放量低,且大氣環境資源豐富;二是基礎排放量高,但大氣環境資源豐富;三是大氣環境資源匱乏,但基礎排放量低;四是大氣環境資源匱乏,且基礎排放量高。 針對類型多樣的大氣環境資源利用情況等,張興贏建議,要兼顧生態公平與經濟公平進一步建立大氣環境分級管理體系:劃定空氣質量下限,而后根據不同地方大氣資源環境狀況,在保障空氣質量保護基本目標前提下,制定差異化空氣質量標準。 根據不同地方的大氣環境資源狀況,在保障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在國家空氣質量標準范圍內制定差異化的空氣質量考核指標。既保障生態公平,又不失經濟公平。 比如無論大氣環境資源差異幾何,都必須要求達到一個基本的優良天數目標,保證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態公平,在此基礎上,大氣環境資源匱乏區和相對匱乏區,可以將PM2.5濃度考核定在靠近空氣良好標準的上限,在大氣環境資源一般區,則定在中間值,而在大氣環境資源豐富區,則定在靠近下限,這樣對大氣環境實行分級管理,讓各地享有生態公平的同時,也可獲得相對公平的經濟活動和工業生產的排放量。 此外,他認為,大氣環境的分級管理思路應以大氣環境資源為基礎,而非以大氣污染的現實情況為基礎。 從長期來看,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大氣環境資源有效配置是關鍵。例如,以政府為主體,收取大氣環境資源使用稅性質的資源費;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核算大氣污染造成的邊際損失,推動大氣環境資源合理定價,以價格機制為杠桿撬動中國大氣環境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
|
|
|
|
推薦圖片 |
 | 潤立漆再登央視 推動健康涂料走入百姓家 | 國家權威媒體成就實力品牌。潤立漆繼登陸CCTV-1和CCTV-10兩大頻道以后,于11月下旬再一次獲得了央視“通行證”,陸續在CCTV-4中文國際和CCTV-7國防軍事兩大熱門頻道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