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噪聲】北京:消夏噪音擾民 執法治理難 |
(時間:2013-8-6 10:47:42) |
跳操聲、搓麻聲、卡拉OK聲、促銷叫賣聲、大排檔呼朋引伴聲……夏季來臨,各式各樣的消夏活動豐富了市民的夜生活,卻也產生不少擾民的噪音。連日來,記者拿著分貝儀,實地檢測和暗訪了幾種噪音擾民的情況,試圖尋求治理和改善的辦法,卻發現,生活噪音的治理,陷入監測難、取證難、執法難的困境。 現象:夏季噪音五花八門 公園:音樂吵醒夢中人 “正月里來是新春……” “又來了!”上了一天班,倒頭就睡的趙女士很快就被對面公園傳來的音樂聲吵醒,她沒好氣地拿起鬧鐘一看——已經晚上10點多了。 自從搬進望京東湖灣小區,一到夏季,趙女士就要和馬路對面的北小河公園里傳來的歌聲做“抗爭”。傍晚時分,不少居民會到公園健身,唱歌跳舞更是“熱門”活動。各種健身活動一般會持續到夜里10點多,而晨練聲更會把人早早從夢中驚醒。“這種健身噪音對上班族來說,簡直就是睡眠‘殺手’!” 記者拿著分貝儀來到北小河公園。剛從東大門進去,分貝儀上的數字就被音響中傳出的歌曲聲刺激到了“72”,站在第8排舞蹈隊員的身后,數字躍升至“85.6”,超過繁華路段汽車的噪音。 “來公園散步,就是為了乘涼,聲音這么嘈雜,讓人心里直翻騰。”居民許岫得扯著嗓門才能跟記者交流。 除了街心公園,北海公園、天壇公園等大公園里,文體活動噪音同樣嚴重,可謂“聲”勢浩大。 公園回應:有法難執行 “我們只能盡量勸導市民關小音量,不制造噪音。”北海公園的一位工作人員說,《北京市公園條例》雖然規定“游人應當文明游園……不得影響和妨礙他人游覽、休憩”,但在“游人游覽公園禁止行為”中,并未列入“喧鬧、使用音響器材”等內容,所以難以對此類行為進行管理或者處罰。 記者查閱《北京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辦法》,第四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可對公園使用音響器材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這是目前對公園噪音管理最為詳細的一條法規。但多家公園反映,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以來,尚未有一人被罰款。對此,公園方面解釋,該處罰只在“由公安部門給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情況下才執行。“健身的多是中老年人,民警也只能做調解工作,很難‘依法’執法。” 街邊:麻將攤2元一位 每到中午1時,石景山蘋果園二區的樓前空地、樹蔭下,就會支起少則10多桌、多則20余桌的麻將桌。剛走進小區,就能聽到嘩啦嘩啦的洗牌聲此起彼伏,“碰”、“和了”之聲不絕于耳。圍觀者也很投入:“你怎么打這張啊?”“嘿,又上聽了!” 80歲的王奶奶推開陽臺窗戶大倒苦水:“你看,我們家與樓下麻將桌直線距離不到8米,他們在樓下鬧騰,我樓上聽得一清二楚,害得我大夏天不敢開窗戶。” 在小街橋附近的護城河沿岸,每天下午也會支出很多張麻將桌,附近許多居民大半天都耗在這里,鮮有空位,很多人甚至挑燈夜戰。一人交兩塊錢就能上桌,還有人提供買水買煙服務。 “每天都得打到夜里12點多,有時甚至能到一兩點,聽著真鬧心,尤其是對孩子的影響不好。”一位居民抱怨說。 除了在小區公共場所“廝殺”,也有居民招呼三五好友在家中“鏖戰”。小街橋東南角的一個小區里,居民李女士很無奈。“每到周末,12樓的鄰居都會招呼朋友打牌,‘摳底’、‘炸彈’,凌晨兩三點都不消停。” 物業回應:不是賭博管不了 不少社區街道、物業都接到過居民投訴,工作人員也多次上門調解。“因為只是幾個居民聚在一起‘玩一玩’,不能算聚眾賭博,只能以教育為主。”蘋果園街道工作人員說,如果真要“較真兒”,必須由環保部門出具噪音鑒定書,然后執法機構才能處罰,但是打麻將、打牌的噪音不像工業、工地噪音可以時時檢測。因此,多家物業表示,只能盡力調解,勸說打麻將的人注意鄰里關系,不要玩到太晚。 排檔:食客過癮居民煎熬 上周四21時左右,記者來到“著名”的石佛營大排檔,這里緊鄰多個居民小區,每到夏天,生意火爆。 在八里莊北里303號樓幾個餐飲店門前的空地上,好幾個大排檔生意興隆。在一臺巨大電扇的鼓風下,炭火上的羊肉串滋滋作響,大約20桌客人邊吃邊喝邊大聲聊著天。雖然早已過了晚高峰,但馬路上依然車水馬龍。 記者拿出分貝儀從大排檔邊上走過,噪聲指數瞬間就攀升至“81”,離近桌子,指數近百。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周末時這里更火爆,經常吃喝、喧囂到深夜,有時還有吵架聲,“對我們來說,真是一種煎熬。” 公安回應:派人勸離效果不好 每當接到噪音擾民的報警,民警都會到現場干涉,可是效果并不好。“今天把他勸走了,明天還來。”城管執法也一樣,今天取締了非法經營的商販,但是過兩天,置齊了家伙什兒,他又開張了。 “違法成本低,而生意收益高,所以大排檔擾民成了城市頑疾。”一位市民認為,靠目前公安、城管治理大排檔擾民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應該制定更嚴格的法規條例,重拳打擊才能見效。 危害:80分貝噪音耳聾率達50% 據環保部門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區域噪聲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城市五類區域的環境噪聲最高限值:療養區、高級別墅區、高級賓館區,晝間50分貝、夜間40分貝;以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域,晝間55分貝、夜間45分貝;居住、商業、工業混雜區,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工業區,晝間65分貝、夜間55分貝;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線道路、內河航道、鐵路主、次干線兩側區域,晝間70分貝、夜間55分貝。 制定這些限值數值的依據是什么呢?據介紹,40至60分貝相當于室內談話;60至70分貝有損神經;70至90分貝很吵,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會使人的神經細胞逐漸受到破壞。據臨床醫學統計,長期在80分貝以上噪音環境中生活,造成耳聾率達50%;90至100分貝會使聽力受損;100至120分貝使人難以忍受,幾分鐘就可暫時致聾。 另據醫學監測證明,長時間的噪音還可以對人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造成不良影響,對兒童的危害更大。3歲前兒童生活在75分貝的噪音環境里,其心腦功能發育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在噪音環境下生活的兒童,智力發育水平要比安靜條件下的兒童低20%。 律師:生活噪音侵犯相鄰權 “當代社會四大環境污染中,噪音污染,特別是生活噪音污染是最難治理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銘介紹,四大污染包括噪音污染、電磁污染、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對于后三者的污染危害性,社會大眾已經有了普遍認識,而且造成污染的多是企業單位,執法處罰相對容易,而噪音污染除了工業噪音污染外,大部分是生活噪音,就面臨著監測難、取證難、執法難的困境。 “不可否認,生活噪音侵犯了居民的相鄰權,但維權極為困難。”劉律師說,證明侵權行為相對容易,可以報警,然后通過報警記錄證明,但是傷害后果則難以認定,按照侵權責任法規定,沒有傷害后果,就構不成侵權。 劉銘建議,相關部門應該普及噪音知識,讓大眾認識到其危害性,提高社會整體的文明素質。此外,對于可以認定的噪音污染行為,執法機關應當嚴格執法,拉起一道噪音“警戒線”。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