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我國在西太平洋現場檢出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 |
(時間:2014-6-19 11:21:16) |
據國家海洋局網站消息,近日,由國家海洋局生態環境保護司組織實施的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2014年第一航次順利返航。本航次開展了多核素的現場快速富集與測量試驗,并首次在部分站位現場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 據悉,本航次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實施,使用中國水產科學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南鋒”號監測船,歷時27天,總航程5500余海里,完成站位53個,采集125公斤海洋生物樣品,布放5個漂流浮標,完成2013年第一航次投放的核監測潛標系統回收。此外,監測人員還利用自主研發的多核素富集設備完成了61個表層海水樣品的監測,獲得了較好的數據,進一步測試了設備的性能,為現場多核素富集檢測設備定性打下基礎。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何建華介紹,本航次除完成既定監測任務外,還取得了5方面的創新性成果。一是在呂宋海峽口監測采樣深度由2013航次的最深1000米增加至2000米,且監測深度超過1000米的站位數也由2013航次的1個增加至5個,這將為深入了解日本放射性污染物向我國管轄海域的遷移擴散情況提供更準確的監測數據。 二是利用海洋三所自行研發的富集設備,開展了多核素的現場快速富集與測量試驗,并首次在部分站位現場檢出了日本福島核事故特征核素——銫134,為實現現場快速監測預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監測采樣范圍由2013航次的東經119°向西擴展至東經116°附近,為進一步了解日本福島核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對我國管轄海域的影響提供了更多的參考資料。 四是在我國管轄海域和西太平洋公海海域首次開展了海洋三所自主研發的溴化鑭探測器現場測試實驗,獲取了十余小時的測試能譜,為在我國核電海域布放放射性實時監測預警浮標積累了數據和經驗。 五是在西太平洋公海海域成功回收了2013年航次布放的近5500米深的潛標一套,首次在該海域獲取了長時間序列的監測資料,為了解西太平洋海域長時間序列的海洋水文和數值預測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