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張強:散煤燃燒對中國PM2.5濃度貢獻超四分之一 |
(時間:2020-6-30 9:47:01) |
6月28日,中國新聞社和能源基金會聯合舉辦“能源中國——中國未來五年:為后疫情時代的高質量增長注入清潔低碳能源”國是論壇,此次論壇采用線上形式。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指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散煤用量較大,散煤燃燒排放污染物約為電煤的10到20倍。以2015年為基準年,散煤燃燒對中國PM2.5濃度的貢獻超過四分之一,如果不對散煤進行大規模清潔能源替代,到2030年散煤燃燒對中國PM2.5污染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水平,這對環境影響非常大。 張強表示,散煤治理的難度和挑戰顯而易見,“從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國在散煤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 但張強認為,我國的散煤治理還存在一些問題。就工業散煤退出而言,很多地方采用把小鍋爐換成大工業鍋爐的方式,“這個過程中,能源效率提高,碳排放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這個下降的幅度是比較小的。”此外,張強強調,這些能源基礎設施往往壽命比較長,一旦建成,就可能存在至少10到20年,“存在一個鎖定效應,也即是它很難達到散煤退出后,大幅碳減排的意義。” 談及民用部門散煤的退出,張強則認為,其不僅是治理碳排放的問題,還關系到農村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能源貧困實際上也是貧困的一種,農村居民可能因為負擔不起清潔能源,使用固體燃料,在用散煤的同時,可能還要用秸稈、木柴,它們在使用過程中會造成環境污染,進而造成健康損失。” 為此,張強建議,在未來五到十年,要考慮為已經消除貧困在奔向小康生活的人群,提供清潔并可以負擔得起的能源,并在消除貧困標準中增加清潔能源使用方面的指標。 同時,他也建議,工業散煤的退出應該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比如說盡可能對每個行業進行一些梳理,能夠用電的行業盡可能用電。工業散煤的調整應該是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以及工業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 據悉,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在過去四年時間里,圍繞重大經濟政策、重大經濟活動、重大經濟熱點已舉辦近百場年會、論壇及經濟形勢分析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