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資源極為豐富,作為山西省的支柱產業,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為全省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近5年山西統計年鑒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煤炭對山西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基本上在50%-60%, 同時拉動了下游產業的發展,形成了煤-電、煤-建材等產業鏈。
然而,受經濟體制、開發機制、資金投入、戰略導向、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響,山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不可回避的諸多困難,尤其是長期的高強度、群體化的煤炭開采,產生并囤積了大量的工業固廢,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來自山西消息稱,據不完全統計,山西省地表堆積的采煤矸石達10多億噸。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共開采原煤100億噸,煤炭開采造成的環境歷史欠賬高達5000億元。
煤矸石、粉煤灰、礦渣等工業固廢的大量堆積,不僅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也對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巨大危害。舉例來說,按當前洗煤平均脫硫水平和山西省煤炭平均含硫率計算,每年因洗煤留給產地的無機硫達50萬—70萬噸,尾礦庫、赤泥庫等超期超負荷使用,帶來極大安全隱患。
為此,近幾年山西省提出“以煤為基,多元發展”的戰略決策,盡管新型產業和接替產業尚未形成明顯優勢,但是在固廢綜合利用方面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2015年全省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將達到65%,綜合利用量將達到1.2億噸,這意味著有1.2億噸工業垃圾將會“變廢為寶”、“變害為利”。
在朔州市固廢綜合利用工業園區,億噸灰庫成了當地炙手可熱的工業原料,昔日令人頭痛的工業廢渣在這里“搖身一變”,通過循環利用,成為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
據了解,目前,朔州市年消化煤矸石達160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為44.6%;年消化粉煤灰達24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56.9%;建成煤矸石墻材企業36家,年消化煤矸石200萬噸;建成粉煤灰綜合利用企業18家,年可利用粉煤灰330萬噸,全市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
此外,為加快山西省綠色發展,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省經信委制定了《2015年資源綜合利用與清潔生產行動計劃》。
據悉,2015年,山西省將重點開展“65-1-2”工程,即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65%,綜合利用量達到1.2億噸,其中煤矸石7500萬噸、粉煤灰2500萬噸、冶煉渣1700萬噸、其他300萬噸;推進100余個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力爭有60%的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80%的項目開工建設;推進國家級朔州區域工業綠色發展試點、國家級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取得積極進展。
在“資源有限、創造無限”的理念中,不但力求將煤資源榨干用盡,還要變廢為寶,點石成金,通過全循環、多聯產,使現有產業基礎發揮最大效益。
另據統計,目前全國煤矸石堆存量約40億噸、粉煤灰堆存量約35億噸。此外,每年仍產生約4億多噸的新增量。其中,煤矸石約2億多噸、粉煤灰約2億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