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中國高達80%消費者更喜歡企業減少碳排放,而不是在自己的業務領域之外使用“碳抵消”計劃,這一比例在英國(66%)和美國(62%)則超過六成。
聯合國最近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認為,化石燃料生產投資和使用仍在增加,多達一半(52%)的英國人認為他們居住的國家應該停止投資化石燃料能源(如煤礦、天然氣開采)——這一數據明顯高于美國的43%。
英敏特高級趨勢分析師Richard Cope表示:
“當前人們對COP26的樂觀情緒反映了英敏特可持續發展晴雨表*中的一些結論,今年年初開展的這一報告揭示了大多數消費者認為我們還有時間拯救地球,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產生積極的個人影響。在新冠疫情期間,惡劣的天氣和對空氣質量的擔憂推動了消費者盡快采取行動,而不只是口頭做承諾。人們希望看到切實、有形的益處,包括干凈清潔的空氣。因此,他們要求企業減少運營和運輸中產生的排放,而不是把重點放在遙遠的造林項目上,這些項目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產生影響,并很有可能成為企業分散人們注意力而采取的“漂綠”行動。我們的研究表明,消費者希望支持那些正在逐步改變運營方式的品牌!
消費者樂于為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但需要幫助
消費者既希望公司能夠承擔責任,又希望公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以確保自己對公司行動知情。在中國,八成(81%)消費者認為,食品和飲料公司應該強制在標簽上顯示產品的環保程度,在美國這一比率只有56%,在英國,這一比率則近三分之二(64%)。
最后,43%的中國消費者認為,產品的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危害越大,價格就應越高;相比之下,美國消費者的比率略低于一半(48%),超過一半(55%)的英國人則這樣認為。
英敏特高級趨勢顧問Richard Cope表示:
“消費者希望以一種透明、便利的方式發揮自己的作用。因此,與營養成分一樣,包裝上的環境標簽十分關鍵,但必須使用明確的宣稱和標識提供生態評分或數據,以使其中的二氧化碳、節水能力、或者運輸距離與競爭對手或競爭產業相比形成明顯的優勢。目前,這一倡議是自愿的,但可能需要政府法規來加快行動步伐。
盡管家庭生活成本飆升,但超過一半的英國消費者認為我們應該為不太環保的商品支付更多的價格。他們認為降低能源(化石燃料補貼)和相關食品的價格十分危險。從理論上講,這表明人們愿意通過碳稅為綠色生活方式買單,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低收入家庭造成損害。這也有助于防止類似于法國人為了抵制燃油稅發起的黃背心(gilets jaunes)事件的發生。
雖然COP26已經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并將作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但當涉及到最緊迫的優先事項和最有影響力的決定時,公司的主觀意圖和實際行動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品牌可以抓住這一時代精神,贏得消費者忠誠,與消費者合作,創造長期的變化。但現在留給品牌擺脫“漂綠”的時間并不多了!
* 英敏特可持續發展晴雨表對16個國家的消費者的可持續發展態度、行為和購買偏好進行研究和洞察,并根據一流的創新、傳播和活動為品牌提供建議。
備注:
在9月28日至10月12日期間,對英國2,000名16歲以上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
在9月2日至9月15日期間,對美國2,000名18歲以上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
8月26日至9月2日,對中國3,000名年齡在18-49歲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
同時,英敏特今年也早先發布了《英敏特可持續發展趨勢2021》,報告對16個國家的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態度、行為和購買偏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了解。數據來源于2021年3月,對16個國家的500名16/18歲以上的互聯網用戶進行的調查(巴西、法國、德國、英國、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的16歲以上互聯網用戶;18歲以上的互聯網用戶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泰國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