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 |
(時間:2021/11/30 12:29:07) |
今天上午,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主辦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專場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2021年,海淀、懷柔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平谷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目前,北京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已經覆蓋延慶區、密云區、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等五個生態涵養區,并輻射到中心城區,打出了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金名片”。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于建華介紹,“十三五”以來,北京市聚焦細顆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
先行先試貢獻“北京經驗”
在環境監測、污染源監管等方面,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化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系統,實現對街道(鄉鎮)顆粒物監測全覆蓋;搭建全國首個重型汽車在線監控平臺、建成全市統一的揚塵視頻監控平臺、創新開展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利用“熱點網格”技術,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執法。綠色發展成果豐碩。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升。
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不斷下降,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優質能源占比逐年提高。車輛結構綠色優化,疏堵結合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112.5萬輛,推廣新能源車48.5萬輛,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機動車占比達70%,機動車結構達到歷史最優。
2021年北京市繼續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截至10月底,PM2.5累計濃度32微克/立方米,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和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中最優的“雙優”成績。其他三項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濃度已連續多年僅為個位數,遠優于國家標準,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市民“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
2020年,北京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0.41噸,比2015年下降了26%以上,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20.5%的“十三五”任務,為全國各地低碳城市建設貢獻了“北京經驗”。比如,發起“首都頭部企業低碳發展倡議”,推動頭部企業積極履行減碳社會責任,探索實踐率先示范,如排水集團積極做好低碳運營的“減法”和開發利用再生能源的“加法”,被選為全國低碳發展典型案例。匯集國際經驗,展示北京實踐,連續5年舉辦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為推動國際大都市攜手應對環境挑戰、共同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
生態文明建設亮出“金名片”
減排擴容,EI指數連年攀升。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減排“減法”的同時,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南水北調、平原區百萬畝造林工程及其他綠化工程,做好擴大環境容量的“加法”,生態環境狀況穩步向好。“十三五”期間,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
加強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20年北京市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5086種,發現70種北京新記錄種。2021年6月5日起《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實施,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內容納入市委生態文明委年度重點工作,把開展本底調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同部署、同落實。
綠色發展,亮出“金名片”。以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為重要抓手,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實踐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2021年,海淀、懷柔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平谷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目前,北京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已經覆蓋延慶區、密云區、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等五個生態涵養區,并輻射到中心城區,打出了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金名片”。
“十三五”期間,京津冀三地加強區域生態保護協同,率先從大氣、水污染聯防聯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協作機制、統一立法、聯合執法等多方面展開深入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突破。協同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下大力氣壓減燃煤、調整產業結構、治理機動車排放。加快了天藍、水清、地綠的綠色發展,群眾的“藍天”幸福感持續增強。
|
|
|
|
推薦圖片 |
 | 2021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 | 7月8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21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會上,“2021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發布,并對上榜企業授牌。
▲環境商會秘書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