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視野】新疆攻克鹽堿土砷污染技術難題 |
(時間:2013-10-31 11:05:06) |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近期攻克干旱區鹽堿土砷(As)污染的微生物控制技術難題,將降低來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風險。 據了解,砷在鹽堿土中特別活躍,很容易遷移到農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威脅。新疆與內蒙古、山西、湖南、云南等地都屬高砷富集區。然而,由于高鹽堿等原因,利用蜈蚣草進行植物修復等技術難以在西北干旱區推廣應用。 2006年起,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污染控制與環境修復研究室主任潘響亮及其團隊,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先后投入500多萬元,開展鹽堿土砷污染治理研究。經過不懈努力,科研人員研發出原位微生物礦化固定新技術,從土壤中分離出多株耐鹽堿、耐低溫的高效細菌,這些細菌可將砷固定在土壤礦物晶格中,從而將砷長期穩定地“鎖”在土壤中,以有效防治砷進入食品和水體,進而進入人體。 潘響亮表示,目前他們已獲得20多株此類細菌。多年的小試、中試和田間試驗表明,這項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經濟可行的鹽堿土砷污染控制技術手段。可推廣到奎屯、內蒙古等地鹽堿土的砷污染治理,也可推廣到國內外非鹽堿土的砷污染治理。另外,技術還可以有效修復其他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