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9月起實施 |
(時間:2022/8/30 11:06:25) |
為更好引領、規范、推動和保障全省土壤生態環境,《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共6章80條)將于9月1日正式實施。
搬遷關閉騰退地塊多,土壤污染防治任務艱巨
江蘇省國土大致分為“一山二水七分田”,耕地面積6894.2萬畝。但總體上看,江蘇省土地開發強度大,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
保護土壤、防止土壤污染,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
近年來,江蘇省堅持把凈土保衛戰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強化依法治理,強化協同配合,強化風險管控,土壤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
據江蘇省人大環資城建委環資處處長王諾介紹,從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來看,江蘇省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不容樂觀。
“江蘇重點行業企業數量多,化工、重金屬等關閉搬遷騰退地塊數量多,土壤污染防治任務艱巨。”她表示,《條例》的出臺有利于全面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監管能力。
一方面要強化土壤污染預防保護機制,對在產企業做監管,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有效防范新增污染。
另一方面要全力防控化工等搬遷騰退污染地塊的環境風險,逐步消化存量污染,保障騰退土地再開發利用環境安全。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土壤生態環境處處長王惠中表示,“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總的基調是“穩土”,就是要保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總體目標是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達到93%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抓源頭強監管嚴執法,守好一方凈土
與水、大氣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累積性,存在的環境風險容易被忽視。
源頭防控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環節。《條例》突出工業、兼顧農業,拓展源頭防控的領域,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管理、化工企業拆除活動監管和農業投入品使用監管,明確廢舊電器回收拆解等再生企業以及加油站、填埋場等防治措施。
《條例》還首次將施工工地使用塑料防塵網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入法,提出新建企業可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留存土樣,引導企業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壤、自證清白、厘清責任。
針對已被污染的地塊,《條例》提出要強化修復監管,嚴防二次污染,規范了土壤修復工程的立項程序,明確了修復過程的廢水排放去向,解決了基層普遍反映的修復工程立項難、招標難、廢水排放難的問題。
此外,《條例》還鼓勵風險管控、修復活動在原址進行,嚴格限制采用開挖面積大、基坑深度深等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修復方式。污染地塊修復后再開發利用的,建設施工方案要與前期修復方式做好銜接,防止不當施工破壞修復成效,造成土壤污染轉移。
為全面貫徹執行好《條例》,早在今年年初,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就將土壤污染環境執法工作納入《2022年全省生態環境專項執法行動計劃》六大生態環境專項執法行動,始終對涉土壤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
自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以來,江蘇共查處涉土壤環境違法案件42起,處罰金額達440萬元。
“我們將持續開展好涉土壤環境執法行動,加大涉土壤環境違法的查處力度,堅決打擊涉土壤環境違法行為,定期曝光涉土壤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切實保障土壤環境安全。”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執法監督局副局長姚寧表示。
創新系列管理制度,提出一體防治理念
土壤是各類污染物的受體,這決定防治要加強系統思維。
王諾介紹,從約束對象看,《條例》既規定了政府主體責任和部門監管職責,又細化了土地使用權人、土壤污染責任人、企事業單位等土壤污染防治責任。從環境要素看,提出一體防治理念,明確大氣、水、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應當與土壤污染防治統籌部署,實現源頭預防,為土壤這一污染最終受體“減負”。
為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條例》強化分類管理。對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嚴格管控類耕地精準施策,加大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力度和嚴格管控類耕地管控力度;強化新增耕地準入管理,落實復墾耕地監管責任,開墾耕地實施主體將開墾方案提前報農業農村部門,部門調查后實施分類管理,未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不得開墾為耕地;曾用于生產、使用、貯存、回收、處置有毒有害物質的工礦用地不得復墾為食用農產品耕地。
在保障人民群眾“住得安心”方面,《條例》嚴格用地準入。
《條例》明確了12個土壤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中的污染嚴重地塊不宜規劃為居民區、學校、醫院等敏感用地,可以用于拓展生態空間。強調環評階段要關注項目用地本身土壤環境質量是否滿足用地需求,避免將居民區等敏感目標布局在污染地塊上。列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不得辦理相關用地審批手續。
|
|
|
|
推薦圖片 |
 | 4家國際碳中和機構簽約 中歐碳中和合作研 |
7月14日下午,“興邀天下·共創未來”國際創新產業(42.980, -1.36, -3.07%)合作大會系列活動之中歐碳中和合作研討會,在北京大興成功舉辦。大興區與4家碳中和領域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