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COP28將為全球氣候治理帶來哪些影響 |
(時間:2023/12/28 8:28:15) |
2023年11月30日,為期兩周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八屆會議(簡稱“COP28”)在阿聯酋正式開幕。由于注冊參會人數達到了創紀錄的84000人,COP28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氣候談判大會。
12月13日,COP28在經歷了一天加時賽的磋商和談判后,在迪拜閉幕,大會最終就《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減緩、適應、資金、損失與損害、公正轉型等多項議題達成《阿聯酋共識》。作為本次氣候大會的親歷者,筆者前后有十天在現場參會,并在多場公開與閉門的邊會及二軌對話發言,還就諸多熱點話題與國際氣候圈的資深人士面對面地進行了深入交流,COP28召開后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青年一代正在積極參加全球氣候治理,這是人類社會實現《巴黎協議》目標最大的希望之所在。
COP28的成果之一是為青年參與氣候決策開了一扇門,締約方已在COP28的正式談判文本中商定,將青年氣候倡導者在聯合國氣候談判進程中的作用制度化,這將促使未來的主席國鼓勵青年參與締約方會議。在參會期間,本人也遇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與兒童,其中最小的COP28發言人只有六歲左右。COP28結束后,12月19日,筆者發起的河畔能源俱樂部與荷蘭駐華大使館聯合組織青年代表分享COP28的參會感受,盤點本次大會的得失并展望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在總結本次活動時,筆者特別提到:在氣候危機不斷加劇、COP關注度不斷提升且涵蓋議題范圍不斷拓展的背景下,青年一代書寫未來的力量不容忽視。青年一代應當積極思考未來大國間的競合關系、全球供應鏈的風險規避路徑,以及個人與全球氣候治理的關聯,盡快參與并積極推動全球清潔轉型議程及氣候目標的實現。
二是第一次全球盤點再次表明,人類社會實現《巴黎協議》目標依舊任重而道遠。
依照《巴黎協定》,COP28期間進行第一次全球盤點,此后每5年進行一次,以評估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進展情況。此次COP28全球盤點重申了《巴黎協定》氣溫目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盡管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軌跡尚未符合《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標,而且全球碳預算正在迅速耗盡。由于歷史累計二氧化碳凈排放量已占碳預算總額的約4/5,目前只有50%的概率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即便如此,COP28依舊延續了《巴黎協議》中“自下而上”的“國家自主貢獻”模式,允許各方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確定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由于缺乏“自上而下”并且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 人類社會實現《巴黎協議》目標依舊任重而道遠。
三是COP28成果是各方妥協的產物,一方面雖然代表了化石能源時代的終結,但缺乏法律約束力和氣候雄心的成果文件必然導致各國氣候議程推進力度的分化。
作為198個締約方之間激烈博弈的妥協產物,COP28的成果只是全球氣候議程的底線而非上限。從具體成果來看,會議期間宣布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三倍、能源效率翻一番”的目標;“損失與損害”基金也投入了運行,部分國家已承諾了一些資金;還達成了全球適應的目標框架。但在融資領域,承諾與需求的資金量依舊差距過大?傮w來說,COP28的成果雖然沒有關上實現《巴黎協議》目標的大門,但對于提振全球氣候雄心也談不上有多么積極的貢獻。由于這次氣候談判中沒有更加強有力的約束條件,未來全球各國在清潔能源轉型及氣候目標的實現上,預計會根據國情及政治態度的不同,出現進一步的分化。COP28成果對中國的影響要辯證地看待:一方面,COP28的成果文件表明,短期內中國在國際氣候政治領域面臨的壓力比原來預計的要小一些,所以國內政策騰挪的空間可能就會相對大一些。但在這個多重危機疊加的時代,如果中國能源領域的投資過多地鎖定在化石能源資產,尤其是新建煤電項目上面,到2030年以后,即中國從碳達峰進入碳中和的階段,中國面臨的減排及適應氣候變化的壓力將會極大增加。
四是氣候融資有所進展,但與發展中國家所需的資金總量相比杯水車薪。
COP28期間,綠色氣候基金第二次融資獲得了一些國家的認捐,31個國家的融資總額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也有國家對最不發達國家基金和氣候變化特別基金作出了一些捐助承諾,但是總量也不過是一兩億美元的水平。此外,還有部分各國對適應基金也作出新承諾。值得一提的是,大會開幕首日就對各方關注的損失和損害基金達成一致,大會同意通過損失和損害基金協議文本,確定了資金來源,以及資金由世界銀行托管。損失與損害基金從當日開始運行,目前已籌集到近8億美元。但需要看到,目前全球在氣候融資上的成果,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進行清潔能源轉型、實現氣候目標所需要的數萬億美元的資金量。由于全球進入多重危機疊加的時代,包括2022年的俄烏沖突,還有最近的巴以沖突,都在持續,且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的程度也比較有限,疊加其他政治性因素的干擾,很多發達國家在氣候融資領域沒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此外,隨著部分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的增長,國際氣候談判中出現了一種趨勢,即氣候融資領域想讓中國朝發達國家的標準靠攏。短期來看,這會對談判進程產生一定的干擾而非推進作用。
五是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三倍及年度能效提升翻倍倡議,利好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選擇不加入。
在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與歐盟等有關各方的推動下,全球超過110個國家在COP28召開期間宣布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增到三倍水平,并將能效年增長率翻倍。中國由于以下因素: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外的多邊倡議一貫持謹慎態度;對于是否能夠實現能效提升翻倍目標信心不足;對該倡議中部分涉煤條款持保留態度,最終與印度、印度尼西亞選擇不加入該倡議,成為20國集團中的少數派。值得注意的是,該倡議其實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不但對于單一國家是否需要實現上述目標并無硬性規定,而且還認可了“橋梁能源”對于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
六是核電行業通過小集團聯盟的形式在COP28積極發聲,是行業發展的雙刃劍。
COP28舉辦期間,法、美、日、韓等22個國家宣布,要讓全球核能的裝機容量到2050年增加到現階段的三倍水平。由于核電發展是一個高度復雜的能源政策問題,除溫室氣體減排的考量外,還受到核電的度電成本、核廢料處理、重大事故真實概率及核擴散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本質上,它更是全社會對于核電技術接受度的問題。由于歷史上多次發生重大核電事故,全球各國對核電的發展態度已徹底分化。以該倡議的幕后推手法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對于核電技術的接受和信任度較高,所以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會大力“挺核”;同樣屬于歐盟成員國的德國,則做出了“棄核”的決定;日本曾暫停核電,后又重啟,態度比較搖擺。鑒于此,對于依舊有機會發展核電的國家,要非常珍惜全社會對該行業的信任和接受度。22國關于核電的聯合宣言發布后,有新聞報道提到”德國事前完全被蒙在鼓里”。更有意思的是,中國在建核電機組規模雖然高居全球第一,但卻榜上無名,而蒙古這個連在建核電機組都沒有的鄰國卻在其中。由此可見,該核電宣言的發起很可能摻入了地緣政治的考量。22國核電宣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全球溫室氣體減排,但如果過多摻入了地緣政治的考量,那最終落地的效果,恐怕就會大打折扣。
七是油氣行業與油氣生產國能否自我革命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未來全球氣候議程的進展。
COP28期間,阿聯酋和沙特兩國聯合發起《石油和天然氣脫碳憲章》,占全球石油產量超四成的50家石油公司共同簽署了脫碳憲章,旨在加快油氣行業的氣候行動進程,中國只有一家公司加入該憲章。據憲章規定,石油天然氣行業應在2050年之前實現凈零排放;在2030年之前實現甲烷零排放及消除“常規火炬燃燒”。由于該憲章的目標是希望降低化石能源導致的碳排放而非淘汰化石能源使用,批評人士認為該憲章存在為油氣行業“漂綠”的嫌疑。另外,考慮到發起國之一的沙特阿拉伯在歷次全球氣候談判進程中的表現,油氣行業與主要油氣生產國未來是真心實意以此為契機推動清潔能源轉型,還是通過“漂綠”來降低國際氣候政治所帶來的壓力,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八是近年來,中美雙方氣候合作的熱點話題在本次COP28得到了推進。
中美最近在氣候、政治等領域的雙邊關系出現回暖,中美最近聯合發布的《陽光之鄉聲明》為COP28大會的成功召開奠定了較為良好的政治基礎。中美是全球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由于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重申了加強合作的意愿,2021年COP26舉辦期間,中美達成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中的重點合作領域,尤其是甲烷減排和CCS,都在本次COP28期間得到推進。在美國的大力推動及中美重啟氣候合作的良好氛圍下,作為全球最大的甲烷排放國,中國首次將包括甲烷在內的所有溫室氣體納入其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計劃。歐盟也在近期宣布嚴格限制化石燃料(包括進口)的甲烷排放。全球甲烷減排議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從CCS行業的視角來看,COP28期間召開的碳管理高級別圓桌、大會減排行動及實施工作項目成果文件對該技術的提及都屬重大利好。
九是全球氣候政治領域未來如何去風險化值得關注。
2024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再次當選的可能性已不容忽視。COP28期間,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所帶來的焦慮感,已成為全球氣候政策探討過程中難以回避的議題。對于正處于歷史十字路口的歐盟來說,歷史上其經濟繁榮是基于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中國的市場準入及美國的安全保護,一旦特朗普重新當選,剛剛修復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必將受到新一輪的重大沖擊,所以如何在氣候變化領域做好去風險化的準備,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越來越難以忽視的政策挑戰。
COP28閉幕前,大會宣布COP29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辦。COP28主席國阿聯酋及其周邊國家雖然都是產油國,但阿聯酋最終還是以實際行動在相當程度上回應了外界的質疑,COP28成果文件有史以來第一次提到了要遠離化石能源,主席國阿聯酋因而顯著提升了其國際形象與地位,而COP28也可謂是一屆承前啟后的氣候談判大會。展望未來,對于同為產油國的COP29主席國阿塞拜疆,由于其遠遜于阿聯酋的財力、通過“OPEC+”機制與產油國集團緊密的政經紐帶,以及俄羅斯對該國的巨大影響力,阿塞拜疆未來是否有能力和意愿來引領COP29中各項重大議程的積極推進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考慮到中國巨大的能源經濟體量,以及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諸多人均指標,中國是現代社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混合經濟體超級大國”,所以天然具有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陣營中發揮橋梁作用的優勢。未來,中國應該繼續從這個角度發力,建設性地推動聯合國氣候談判進程。
|
|
|
|
推薦圖片 |
 | 湖北首家生態環境與低碳產業學院揭牌成立 | 12月5日,湖北首家生態環境與低碳產業學院揭牌成立。該學院由武漢輕工大學牽頭,聯合20余家業內企業共同組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翔等11位專家受邀擔任該學院專家指導 |
|
|
|
|
熱點文章 |
|
|